汶川地震发生后,由我市传染病防治、消毒消杀等12名精干专业人员组成的第一支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于5月21日进驻北川县陈家坝乡,执行防病抗灾任务。在震区一线的1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身处残垣废墟而不畏惧抛弃,历经艰险困厄而不放弃,勇敢并坚韧地与震区人民、救援部队一道——坚守生命的绿洲

  胶东在线消息 6月27日上午10点,烟台莱山机场。由我市疾控系统6名专家组成的第三批抗震救灾防疫队即将登机启程,奔赴北川漩坪乡和白坭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卫生防疫支援。面对即将离开的“战友”,刚从震区归来不久的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东按捺不住心底的情感,与6名专家一一拥抱道别。“兄弟,保重!”短短四个字,让在场的同事们无不动容。从5月20日启程赴川,到6月8日返归烟台,孙晓东和战友们不畏艰险坚守陈家坝,在生命的消逝与挽回间奋力拼搏,出色地完成了救灾防疫任务,展现了医者朴素而崇高的大爱风采。

  不惧艰险留守陈家坝

  陈家坝5月20日,由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树文带队的烟台第一支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启程赴川,赶赴抗震救灾最前线,并于当晚抵达绵阳。21日,防疫队队员乘中巴车驶出绵阳城区,经江油市进入北川县,于下午5时抵达陈家坝乡。沿途满目疮痍苍荑的废墟、山体巨大的塌方和不时滚落的巨石让队员们一脸的凝重,更对即将开展的灾后防病任务备感紧迫。陈家坝乡位于北川县城东北部20公里,人口约13000人。在此次地震中,乡驻地遭到毁灭性破坏,18个村落中,有14个村被山体滑坡掩埋或者被地震摧毁而不复存在。工作队的驻扎地点陈家坝双堰村距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仅27公里,是惟唯一一个不属于湔江流域却需要转移居民的城镇。作为山东我省赴川抗震救灾防疫队中条件最艰苦、环境最危险的队伍,驻扎在野地里的防疫队员们面临着断水、断电、断信号的难题。最让人担心的,是余震说来就来,。有时是在深夜中被晃醒,有时则是在吃饭的间隙,桌子上就传来稀里哗啦的碗筷碰撞声。

  初到陈家坝,队员嵇平钟、王桂强在给过往车辆灾民消毒时,突遇强余震来袭,身边不远处一面摇摇欲坠的墙体轰然倒塌,让两人和附近居民惊骇不已。可贵的,是队员们的战斗激情依旧。抵达陈家坝后,卸下背包,搭好帐篷,顾不上炎热的天气,来不及休整歇息,队员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了。队员陈远银、王桂强、东新宇、王曰雷在队长李树文的带领下,忙着进入废墟对遇难者遗体进行消毒处理,嵇平钟、丁尔良、刘靖宇、孙晓东、董文涛则穿起笨重的水靴,背着喷雾器行走数公里去灾民安置点执行消毒杀虫任务……26日下午,因唐家山堰塞湖有可能全线溃塌,国家卫生部应急办、山东省卫生厅驻川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先后传来急令,要求山东省驻北川县卫生防疫队员立即停止工作,迅速从北川撤离到成都。队长李树文和副队长孙晓东经过仔细分析,并请示上级批准,决定继续留守,以稳定灾民情绪。同时,率队勘察撤离路线,做了紧急撤离动员。就在当天,本应撤往成都的烟台救护医疗车队也驱车来到防疫队驻地。

  两支战斗在一线震区的烟台卫生医疗队伍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以这样特殊的方式会合了。坚守,是他们面对这场生死考验最坚定,也最从容的回答。

  独树一帜的“陈家坝模式”

  “防疫队受到当地居民和驻军的热烈欢迎!因为我们的存在就是对灾民重建家园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本身。”队长李树文感慨地对记者说。抵达前线后,如何消除灾民对疾病的恐慌和疫情的不安,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成为防疫队队员们每天都在探讨的话题。为尽可能提高灾民的卫生知识知晓率,队员们利用对居民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机会,面对面向居民宣讲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等知识。从烟台出发前紧急印制的“灾后防疫小知识”等宣传材料此时也派上了大用场。看到队员们一边为居民点消毒杀虫,一边为每个帐篷发放明白纸的忙碌身影,附近村民、救援部队战士和停课在家的孩子们纷纷主动走上前来,加入到发放队伍中。

  地震发生后,陈家坝的卫生监测网络和培训网络几近瘫痪。防疫队在快马加鞭进行防病防疫工作的同时,还多方奔走为义务培训卫生宣传员和卫生防病义务骨干。据李树文介绍,队员们先后深入到金古、红岩、太洪、双堰、龙湾等临时居民安置点,为各居民点培训了20多名义务卫生宣传员,并先后举办五期地震灾后防疫知识培训班。 当队员们发现原有的疫情疾病报告系统已几近崩溃后,大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大胆进行了创新,在适应国家疫情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的一整套新的疫情报告系统,并配合已新建立起的疫情日报告制度、快速报告制度以及卫生员培训模式,形成了一个包括网络、制度、体系为一体的一个比较完善的疾病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家坝模式”。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防疫队在灾民回迁初期就迅速恢复和重建了当地传染病报告网络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体系。消毒消杀构筑生命防线与为灾民们传授防病知识相比,灾后消毒消杀工作显得更艰难也更急迫。

  据孙晓东回忆说,陈家坝乡灾民临时安置点位于双堰村峡谷狭长地带,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地形复杂,平坦地方少且面积小,安置灾民约一万余人,灾民帐篷约800顶。由于人群居住密集,各种生活垃圾较多,厕所、生活垃圾均为露天设置和存放,卫生条件较差,防疫形势异常严峻。为此,防疫队当即建议指挥部和部队领导合理配置临时厕所和垃圾场,并对临时垃圾处理场的位置选择和垃圾处理方法提出了建议。经过几天的观察后,防疫队队员们发现当时的居民点环境消毒存在着过度消毒、无效消毒等问题,便向指挥部建议要求严格按照消毒规程为居民点消毒,并承担起对灾民安置点实施每天早晚各一次的全面消毒杀虫喷洒任务,同时对7个临时厕所和临时垃圾处理地等重要蚊蝇孳生地,每日进行焚烧、掩埋,并喷洒杀虫剂2次,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防疫队抵达到灾区时,挖掘幸存者的工作已基本结束,遇难者遗体和死亡动物尸体消毒便成为防疫队的重要工作。从5月22日开始,防疫队配合救援部队和当地政府对陈家坝乡驻地及周遍村庄废墟下掩埋的41具遇难者遗体和大量动物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全套防护服里的高温、虫咬的皮疹、腐蚀性的消毒液,这三者结合起来考验着每一个前去处理尸体的队员。但队员们咬牙坚持了!

  5月25日,防疫队消毒消杀专家王桂强便接受了更为艰巨的任务。

  当天下午3时许,天气闷热,帐篷内气温达45度。一位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赶到防疫队驻地,称在河中发现两具遇难者尸体需马上处理。有着丰富水中尸体消毒处理经验的王桂强便主动请缨,与同伴刘正毅迅速穿好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起2040余公斤的喷雾器,步行2公里来到陈家坝乡政府附近河边。

  由于尸体卡在水中离河边3米多的断桥废墟间,河边尚有高达4米没有完全坍塌的桥头和2幢危楼,现场情况十分复杂,若发生余震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王桂强在当地人员的瞭望警戒下,迅速踏上废墟,配合战士们用竹竿将高度腐败、遍布蝇蛆的尸体移至河边,强忍着悲痛的心情和刺鼻的尸臭迅速对尸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消毒杀虫处理,之后又步行到1公里外对掩埋现场进行消毒处理。

  待结束工作回到帐篷驻地,已近晚上8点。脱下防护服的王桂强和刘正毅跌坐在地上,久久没有起来……

  我们的背后是烟台人民

  “一线坚守的困顿与艰难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身后站着的,是时刻牵挂着我们的亲人同事,是640万相信至爱至善的烟台人。”这是孙晓东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不管是对逝者的低首致哀,还是对生者的关怀守望,支撑前线队员们坚守如一的,正是这跨越千里不曾断裂的无言大爱。

  “出征时,从众多领导同事鼓励、关注、担忧的眼神中,我就知道这绝不只是我们12个人的战斗。”孙晓东回忆说。5月18日,接到赴川抗震救灾的通知后,疾控中心连夜研究工作方案,抽调业务骨干组队。从制订方案到筹备价值18万余元的急需药品器械和队员必需用品,整个过程仅仅用了26个小时。

  队员出发后,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先后两次带队到队员家中走访慰问,送去关切和问候。初到北川后,由于震后不久生活条件异常艰难,队员们的工作又高度紧张,体力严重透支,连续4四天没有喝上开水。就在这艰苦的时刻,市疾控中心郑俊杰主任亲自组织人员,立即筹备了200余公斤有利于消化、通便的蜂蜜和新鲜蔬菜等食品于5月23日空运到绵阳。3三天后,这些食品才辗转送到队员们手中。当打开箱子看到蔬菜里整齐地摆放着保鲜的冰排时,队员们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天没有喝上开水。就在这艰苦的时刻,市疾控中心郑俊杰主任亲自组织人员,立即筹备了200余公斤有利于消化、通便的蜂蜜和新鲜蔬菜等食品于5月23日空运到绵阳。3天后,这些食品才辗转送到队员们手中。当打开箱子看到蔬菜里整齐地摆放着保鲜的冰排时,队员们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每一次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见到来自烟台后方的鼓励和支持。每天认识的、不认识的市民们无数问候的短信,媒体费尽周折打来的连线电话,发出的报道,都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孙晓东哽咽着说。大灾触发大悲,大悲引发大善,大善凝聚大爱。12名防疫队员尽管已经归队,但会有更多的后继者奔赴一线,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只为,那片曾经云淡风轻,也必然还会再次鸟语花香的生命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