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节录:

  “海参崴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好的。”“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

 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作为天

 然军港,海参崴是得天独厚的了。”“一个好端端养在自家的孩子,怎么说

 走就走,就成了别人家的财富了呢?”

  二、阅读分析表述:

  《泪别海参葳》是作家吕锦华的一篇游记散文。本文以作者游览海参崴的

 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爱国情怀为主题来组织材料。联系当前国际、国内

 形势,体会作者在文中发出的由衷呐喊——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有一个强大的

 祖国实在太重要了。海参崴美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勾起了作者

 的无限遐想。文章语言优美,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和

 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叙写了对海参崴的热爱和怅惘之情。

 通过对比海参崴的历史与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无赖和“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感慨。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一代,“青年强则国家强”

 因此,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

 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

 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气势磅礴、薄暮淡霭、掠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体

 会文中蕴含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用科学文化

 知识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阅读教材,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散

 文的结构,选材、组材方法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

 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吕锦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

片,准备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吕锦华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

 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三、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依据: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线索。再深入阅读教材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体

 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再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全文主

 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

 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

 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

 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

 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

 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

 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

 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从课文中找难点,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

 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

 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引入:电脑课件展示。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谈谈听了这两首歌曲后的感受。

 (3)了解作者吕锦华及作品:课件展示吕锦华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

 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思考: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如何?

 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作者为什么会失眠?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教师小结:

 海参崴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极好的;作者游览了海参崴,海参崴的风土人

情、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天然军港——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这些都

 使作者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可是海参崴原来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而且

 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因此作者离别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

 本文是以对海参崴的喜爱之情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

 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

 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

 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组

 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

 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

 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

 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教师小结: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全文七段文字,按总—

 —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离开海参崴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设置悬念)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游览海参崴的全过程。(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7段):游览海参崴后的感慨。(回味无穷)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把文章当着一个整体,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组织材料时的思想轨迹。

 (2)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找出来。

 (黄昏—傍晚—次日凌晨)

 (3)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较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还有这些粗壮结实的大树,都该有上百年的岁月了,这儿一片那

 儿一片,用稠密的枝条织起了一堵堵高高的墙,庇护着这里的子民免

 遭剧烈海风的袭来,而在酷暑又为他们又投下一地浓荫,带给人清凉

 和快乐。这傍山临海的美丽的海参崴呵,在晚风轻吹的夏日里,正一

 展她最迷人的风采,让我们沉迷心醉。

 (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细细加以体会。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

 单位,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

 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联系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河里有水小河满等)

  (六)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

 附:板书设计:

  泪别海参崴

  吕锦华

 一、(1段):设置悬念

 二、(2-6段):主体部分

 三、(7段):回味无穷

 (黄昏—傍晚—次日凌晨)